你了解你的性别身份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31uwjc7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创建健康校园关系同伴领导力”(Peer Leadership for Healthy Relationships Programme)是联合国妇女署联手北京王府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开展的项目,旨在加强13-18岁青少年对性别平等的理解,从下一代入手,在他们尚未形成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时,开展能力建设、心理辅导、领导力培养、社交媒体倡导等积极干预手段,为消除性别暴力创造有利环境。
上面是王府学校的校园性别平等小组所制作的短片,考了考同学们对性别身份和性别气质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一一解答采访中所涉及的问题:
你认为自己是100%的男性或女性吗?
大家可能注意到,短片里的一位男生说到: “我觉得我自己是70%的男性,30%的女性”。这就说明了,“性别”的概念并不是只是二元的,除了简单的“男”和“女”,还有多种可能性。一个人有着多元的特质、个性与兴趣,是很正常的!
大众经常拿生理性别 (sex) 来简单界定 “性别”的概念。生理性别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被分配的男性或女性性征,除非经后天手术是不会改变的。可是,生理性别无法体现性别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自我性别认知,而社会性别 (gender) 则是一种更好的断定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社会、文化影响,会趋向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而这种心理定位与他们的生理结构是没有必然关系的。社会性别还反映了某个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角色以及两性关系的要求和规范。与生理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灵活可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发生改变,在不同文化之间也会有很大差异。
什么是性少数?
短片里的同学们都对性少数者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却不是很全面呢!性少数者指的是在生理性别、性取向、性别表达、性别认同任何一方面不遵循社会主流方向的人群。它一个常用写法是LGBTQIA,即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双性人以及无性恋。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对前三种性少数者或许较为了解:女同性恋者(Lesbian)和男同性恋者(Gay)指的是情感上和生理上都受到同性所吸引的人群,而双性恋者(Bisexual)是指受到男女两个性别吸引的人。
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跨性别者包括但不限于: 变性别欲者/变性人、易装者、其他类型的性别异议分子。跨性别指的是性别身份而非性倾向,一个跨性别者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
酷儿(queer)的涵盖面很广,任何非异性恋或不认同出生性别的人都可以用酷儿来形容自己。然而,它的用法超过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 还可以形容那些不认同传统性别秩序的人,例如反对父权制或者性别两分法的女权人士。
间性人(Intersex)的生理特征不符合常见男女标准的个体,可能在染色体、荷尔蒙、内外生殖器、第二性征等诸多方面不同于标准的男性或女性状况。间性人可能有任何一种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倾向,他们在身体完整和性别认同上的自主权应当得到尊重。
无性恋(Asexual)则是指不具有性取向,对任何性别都没有性欲望的人。
其实,对性少数者的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社会对这个议题的认识加深而不断变化,相信今后也会有比LGBTIA更加全面的写法。
遭遇歧视,该怎么办?
正如短片中所说,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因其性别气质、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而遭到歧视甚至暴力,我们应尽全力给予他们支持,倾听他们的感受。我们还应及时寻求学校和公安部门的帮助,也可以向众多专门面向LGBTQIA人士的组织寻求社群支持以及相应的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在我们之前分享的反家暴资源中,就列出了一些可以提供帮助的机构。
提出“It Gets Better(一切会好起来)”倡议的美国男同志作家丹·萨维奇 (Dan Savage) 曾经说过:“我希望我曾花上五分钟与这些孩子们谈谈, 让他们了解,无论情况怎样糟糕,无论他们怎样孤立无援,一切正好起来。”
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关心身边的性少数群体,同时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认识,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性别暴力、尊重性别多元的健康交往环境!
文中定义来自同语网站: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s/image/20141013/1413193777.pdf